潮汕地处伟大祖国辽阔疆域的东南一隅,背山面海,成为一块半封闭的滨海地区。历史上多为中原移民,许多受贬的官员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,宗教意识和伦理道德。潮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支涓涓细流,在潮汕地方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下,于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。它是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互相影响,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,形成自身特色。潮汕民俗文化是潮汕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今天,我就潮汕民俗文化的一些问题,与各位探讨,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。下面谈几点:
一、 民俗也叫风俗。是指人类社会各民族相沿积大而形成的风尚习俗,也指民间风尚习俗。风俗范围较广,民俗限于民众。
我们今天学习民俗文化,是为了发展传统的健康文化,增进民间友善、团结、祥和的氛围,结合地方的文化资源,促进精神文明建设,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。
二、潮汕民俗文化的特点
潮汕地区有两个主要的民系,一个是讲闽南语系的福佬(潮州话) ,一个是讲客家话的客家人。这两个民系的人,都属于潮汕民俗文化的范围,有几个特点:
1. 长期同属一个行政区。
2. 山水相连,道路想通,相接。
3. 同是中原移民。
4. 同是侨乡,(受海洋文化影响)。
5. 同受现代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冲击。
但是,由于自然环境、语言沟通、文化积习的差异,各成个性,各具特点。这就形成了传统与现代,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,福佬与客家相异相染的特点 (如过去潮人待客是甜丸蛋,客家人是擂茶) 。
俗话说:“千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”风俗是随时代而变异的,有源有流,新风旧俗,反复更替,要寻根溯源,这就难了。
三、潮汕风俗文化的内容
主要讲几点:
岁时节日习俗
潮汕地区较普遍的有“四时八节”,就是指一年间有八个传统节日:春节、元宵、清明、端午、七月半(中元节)、中秋、重阳、冬至。四时就是一些小节,正月初七(人节)、六月初六(祭五谷神)、十月十五(下元,也有祭五谷神的)、十二月二十四(送神上天,灶君)。
准备讲两点
正月十一行彩桥是揭阳城特有的民俗文化。
揭阳城自南宋绍兴十年重置揭阳县,就是南方著名的水上古城,古人说“城中竹树多依水,市上人家半系船。”车行诗“北窑通南窑,前溪接后溪;暗随潮上下,分绕县东西。”从前,揭阳城里河道纵横,大小桥梁星罗棋布,有近百座之多。古代揭阳城常遇洪涝灾害,百姓苦不堪言。
有一年,城中有一老者,夜里梦见遇到一位白发长髯老翁对他说:“今年揭阳城将有大难降临,元宵节前行过彩桥的人,便可保平安,免遭厄运。”
老者过后一说,城中人人知晓。
说也奇怪,这年,正当人们欢天喜地准备过元宵节时,突然大雨滂沱,榕江南北河水暴涨,洪水象猛兽顷刻而至,船被冲走了,城被淹了,百姓生命危在旦夕。此时,忽听霹雳一声,空中闪出一团火花,一位仙女飘然而至。她抖动手里一条条彩带,化作一座座美丽的彩桥,让人们行过彩桥以逃难,使全城百姓安然无恙。从此,每年正月十一行彩桥便相沿成俗。
明代人们行彩桥必先走县衙门前的太平桥,祈望新年平安吉利,祯祥康泰。民国时拆了,人们就走石狮桥。石狮桥采榕枝竹叶,摸石狮许愿,据说非常灵验。如今,正月十一行彩桥已成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每年都非常热闹。
冬至节(我们叫冬节)
在民间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,只有清明和冬至作为节日,而冬至在我国从古至今是最隆重的节日。
也许人们不知道,为什么要把冬至定为节日呢?这一天是牛的生日。
讲一个故事:
从前,有一个称为墨斗公的木匠,居住在一片土壤非常肥沃的村子里。村里的农民只要随便把稻种撒到田里,禾苗就会茁壮成长,他们不用耕种,就可以得到好收成。
因此,农民们整天闲散懒怠,经常聚于墨斗公的木匠店闲聊。墨斗公甚觉心烦。于是,他想了一个办法,将一包施过法术的锯木屑交给徒弟,吩咐他每天撒一点在稻田上,田里就会长出杂草。这样,农民便要天天下田锄草,慢慢也就变勤劳了。
不过,这徒弟也是懒散一族,他嫌每天撒木屑太麻烦。于是,索性将整包木屑一下子全倒在田里。稻田里一夜之间便长出密密麻麻的无数杂草,因而禾苗枯死殆尽。从此,民怨四起。墨斗公见徒弟闯下大祸,非常愤怒,在冬至这天施法术,将他变成一头牛,并令它下田为农民耕地除草。
谁知这个懒惰鬼变成牛后,仍懒性不改,不愿耕田,有时说太累,有时又说有病;实在没法推托,就要主人答应它,每落田走一趟,就要喂以汤丸作报酬,否则就躺倒不干。
后来,如来佛祖知道懒牛的所作所为,就在牛儿的下巴上,打下一颗钉子,使它再也不能开口抱怨。从此,后人就将冬至日作为牛的生日。让牛休息一天,又喂以汤丸,以答谢它一年的辛劳。
日长夏至,夜长冬至。
历法载:“冬至,斗指戊,其时阴气至极,阳气之至,日行南至,北半球昼最短,夜最长也。”
冬至是春之始。古人说“冬至阳生,万物苏醒。”北宋哲学家邵雍的《冬至吟》诗:“冬至子时半,天心无改移,一阳初动处,万物未生时。”农历的十一月属子,说明冬至阳气萌动,万物的元气正生于其时了。
俗话说,吃了冬至丸,就已添一岁。过去,冬至除了人人要吃汤丸外,家中饲养的大牲畜,牛、马、猪、羊、狗都要喂以汤丸。吃过汤丸,还要用干丸舔贴门框、窗户、灶台、牛栏、猪舍,牛角和牛身也要贴,让牲畜过节添岁,祝其平安过冬,新年健旺。
冬至从汗代起就兴起晚辈向长辈送温暖的习俗,就是晚辈为长辈买衣服、置鞋袜以表孝义。
冬至祭拜祖宗,揭阳人祭祖,有春祭和冬祭的习惯。“清明”没祭的便在“冬至”日祭拜祖宗。
冬至古代还是各种契约签订和履行的日子。田地、房产的签订都在这天举行。
礼仪习俗
这类习俗太多项目,说两点给大家研究:
1.潮汕地区对父母的称谓最复杂。
在潮语区过去对父母的口头称谓是,对父亲当面都叫阿伯、阿叔、阿爹、阿舍、阿兄、阿主、阿大。对母亲的称谓叫阿姆、阿婶、阿娘、阿姨、阿嫂、阿姐、阿姈。在外人听起来,有些不伦不类,外人还不知道他们的关系。如今在农村,这些称呼还少数存在。据说,这种现象是封建迷信的生辰八字相生相克的说法。这是虽有父子之实,怕无父子之缘,因此称呼疏一点,以求平安一生。
新中国成立后,城里的知识份子阶层逐步对父母称爸妈,农村在改革开放后,也逐渐称爸妈了。如今连家里的儿媳和女婿也都称双方的父母为爸妈了,这是礼法的大进步。
2.礼尚往来话鸡蛋
潮汕地区过去,在人们的社交和人际交往中,鸡蛋是最常用的礼物。
送红喜蛋。迎亲时须送红喜蛋给女方,用生鸡蛋染红壳,最少十二枚。
三国时刘备招亲是东吴周瑜用的计谋。周瑜想用假招亲,真扣留之计拿刘备当人质,要他交还荆州。不料这计策早就被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识破。诸葛亮设下的锦囊妙计,其中有一条就是“红喜蛋计”。原来,诸葛亮让刘备去东吴时,带上大量染红色的鸡蛋,一到东吴,不论宫廷内外,大小官吏和将士,逢人便分,无一遗漏。并说,这是皇室的礼仪,十分隆重。于是,被分到红喜蛋的人都感到光荣,没分到的,还纷纷到刘备住的宾馆去讨。刘备更是来者不拒,一般来客让手下人分,头面人物还亲自动手,大造招亲舆论。东吴本来没这种风俗习惯,都觉得新鲜,便一传十,十传百,弄得家家户户都知道东吴公主孙尚香与皇叔刘备即将成亲了。结果,假戏真做,刘备得了个好夫人。
从此,娶亲送红蛋就成为中州(潮州曾属扬州属地)的礼仪。后来辗转传到潮州,成为风俗。
给孩子送鸡蛋,是揭阳人的礼节。小孩随大人到亲戚家做客,主人要送二枚红鸡蛋,表示平安吉祥,以后就不拘了。
小孩第一天入学读书,父母要在书包里放上二枚红鸡蛋,叫“开书喜蛋”。
节日祭拜公婆母,要用二枚喜蛋。拜毕让孩子吃。
孩子生日,父母要煮二枚鸡蛋,染成红喜蛋,祝其生日快乐、健康成长、吉祥如意。
喜事送生鸡蛋。每逢定亲、结婚、添丁、寿诞等喜事,亲戚朋友,都要送生鸡蛋,而且必须偶数,通常是四枚、八枚、十二枚。要在蛋壳上黏祾形的小红纸,也可以将鲜蛋摆平后,上面叠个大红双喜字的剪纸。如果是较亲密的,还要加上一块新鲜猪肉。
办喜事的主人收礼物,蛋要收双数,不能全收。这样,表示客人送礼圆满,回礼也圆满。
吃甜丸鸡蛋汤。凡亲友第一次上门作客,不分男女老少,热情好客的揭阳人,都必须煮甜丸鸡蛋汤款待客人。每人一碗,每碗二枚煎鸡蛋或煮蛋。表示对客人的尊重,又象征平安、圆满、吉祥。
祝寿贺寿,要先由主人的晚辈端上甜丸鸡蛋汤给长辈,并祝曰:“添福寿”。然后,亲戚朋友儿孙才一齐吃甜汤丸。
男女结婚,灯烛之夜,上床前要吃鸡蛋甜圆汤丸,称为“合房丸”。旧俗,要由伴娘侍候,吃前伴娘要做四句,祝愿早生贵子的话。
送催生蛋。女儿结婚后怀了孕,在临产前一个月,做母亲的必遣小舅子送去八枚鸡蛋,称“催生蛋”,意为催其顺利平安产子,健康圆满。
送慰病蛋。亲戚或朋友病癒,要送鸡蛋表示慰问。必须单数,不能双数,最好是十一枚,对方应全收,不得剩留。为何十一枚呢?因为十一表示只此一次,以后再没有第二次病了。送慰病蛋不可染红或贴红纸。
慰跌蛋。小孩不慎跌地碰伤,或掉到水里被救上来,做母亲的马上要煮一枚熟鸡蛋给他吃,称“慰跌蛋”。意思是,给孩子吃过运、压惊。
剃头蛋。孩子出生十二天,要剃头。但额前要留一片桃形发,谓之囟桃。大人在下剃刀之前,要用一枚熟鸡蛋,在头发上转几下,然后再剃。这蛋因小孩还不会吃,故由其父母代吃。
有些地方,孩子出生满月才剃头。除煮个剃头蛋外,还要煮好多鸡蛋,染红蛋壳,切成两半,拌上红糖,托盘送邻舍亲朋,一家一片。
按照潮汕旧俗,假如到人家里做客,主人捧上甜丸鸡蛋汤待客,客人不可全吃,要留一半。如果一碗鸡蛋汤主人给四枚蛋,则留二枚,如二枚的则吃一枚,其余一枚用筷子剖成二块。偶数大吉。后来,亦有二枚全吃得,因吃一枚也被视为不吉利。
新女婿第一次上岳父母家做客,女方常请人帮做糯米粉丸。有的故意用一根线穿在一起,使女婿吃时露丑,有的在碗中将鸡蛋放到八枚,使女婿无法举箸,有的专给一双牙箸,圆滑滑的,挟不住鸡蛋。这都是给新女婿吃鸡蛋时的狼狈像,引来欢乐的笑闹而已。
如今,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,现代文化的影响和文明礼仪的新导向,潮汕的风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好多送鸡蛋、吃鸡蛋的旧俗已为新一代人所遗忘。而代替旧俗的是以新鲜的糖果代鸡蛋了。
多神崇拜
崇拜祖宗是宗法社会的一个大系统,潮汕人对众神明的崇拜也是一个大系统。古志书说:“潮人俗尚迷信”。这里的迷信主要指信奉众神明。外地人到潮汕住久了,也感到潮人拜神多,很迷信。这是受“万物皆有灵”观念的影响。大自然的日月星辰、风雨雷电、山河江海石,植物以至日常用物,圣贤、豪杰、清官、循吏、忠臣、义士、高僧、善人、仙道,各行业的能人奇人,都被演化为神。
潮人崇奉神明,有普遍崇奉,有行业崇奉,有某一地方崇奉的,都有其根源和功利目的的。随着历史的推移,崇奉对象也发生变化。
潮人崇奉的自然神主要有天地父母、太阳公、月娘、水父水母、雨仙风伯、雷神、三山国王、五谷、树神。其余的佛道神袛、帝王名贤清官及英雄豪杰崇拜,多数为有功于民的人物。
主要给大家讲拜土地爷
在揭阳,不论城镇街坊,还是大小乡村,都建有土地神庙。有的称伯公宫,有的挂福德神庙,有的称感天大帝,有的写上福德老爷。拜土地爷的民俗,由来已久。
土地爷,管理一个小地方的神袛,即叫社神。
据史书载,共工氏之子句龙食社为始端。句龙是炎帝神农氏第十一孙,于高阳氏时(公元前2514——2437)官居后土,是五官之一。他平了九州立大功,故祀以为“社”。后土,取厚载之义,土为万物之主,故称为“后”。后土为神名。
传说人生在世时,凡有功德于民众的,死后都被上天委任为管理一个地面的土地神。相传,唐代著名的文化学家韩愈,被贬治潮八月之后,奉调它任,后来病故。玉皇大帝念其于民有功德,特赦封他为“后土”神。韩文公上任之后,经过深入调查,发觉全国各地的土地公,都有受贿卖土之嫌,祸根在土地妈身上。眼看大年三十临近,他便将全国所有土地妈召集到京都土地总庙开会,对那些检查退还得好的,让她回去过年;对那些不老实交代,退赔不力的,则扣留候审。因为这传说,西安京城外建有一座大型土地庙,正坐的土地公塑像,就是韩愈,两旁坐着许多候审的土地妈。
明代,潮汕还流传一个皇帝封土地神为福德圣王的故事。
明万历十四年(公元1586年)有个名叫陈惇临的人(号带川、苍梧,年四十七岁)准备上京考进士。临行前,他母亲向附近的木坑圣王庙、南桂坊福德老爷、自家的司命灶君祈祷,各包了香火于三角形的红纸袋,藏于陈惇临怀里,求神明保佑。
他上京一路顺风,考试的文章典雅锦绣,放榜时荣中进士。万历皇帝亲自召见陛试。当陈惇临登上金銮殿,叩见皇帝时,有个随身保佑的神明,奇妙的显现于殿前。
皇上看了,甚觉奇异,便问:“当科进士陈惇临,朕今日召你面试,为何带来一位留胡须,手持手杖,身影飘忽的老人?”
陈惇临听后,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,一时禀答不上。
皇帝再问:“此人到底是谁?”
陈惇临诚惶诚恐,跪地奏道:“皇上,小人今日单身上朝,并未带老人前来叩见。”
帝曰:“联见这老汉,时隐时现,汝为何不如实奏来。”
陈惇临听了,恍然大悟,忙奏道:“启奏万岁,这次奴才赴京时,家母为使我平安得中,特求神明庇护,包了三袋香火,藏于身上,现身的这位老汉,想必是土地之神显灵了。”
皇帝听后,觉得有理,是神灵显赫。便赞道:“英灵当境,堪称王爵!封之为福德圣王”。并提起朱笔御赐“福庇桂坊,福泽海都”八个题字。
接着,陈惇临引经据典,纵论关于除奸肃贪,边陲自宁的韬略,博得皇上赞赏,便下旨授之为福州府闽县知县。
在人们的心目中,土地爷就像当今世上掌管一方社会安宁,保护一方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官。因此,无论住在高层建筑还是平房,都在房中清净的地方,设立“地主神位”,俗称“地主爷”。而且,不论大小建筑物开工之前,都要设一个土地神位,称为“吓土地”。习惯上取一段竹子,中间夹三页金元宝,插于地上,点上三炷清香摆上三只小茶杯,放上几片小茶叶,就是土地神位了。
每逢初一、十五日,迎神、谢神、年关、节日,还是家中喜庆、寿诞,都要敬奉土地神,供品非常简单随意,糖饼、果品、鱼肉、鸡鸭,一盘白米几页金元宝,烧三炷清香都可以。
敬拜土地爷,是反映民众祈求政通人和,安居乐业的心态。